时间:2023-06-19 浏览:444
6月16-18日,由黄山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处承办的“全国首届革命根据地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黄山中铁馨园酒店举行。本次会议共邀请到来自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省委党校、南京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临沂大学、安徽农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淮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艺术学院、成都师范学院、景德镇学院、黄山学院等2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近40位革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
6月17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中铁馨园酒店三楼第二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庆宏致欢迎辞,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我校的师生规模、专业和课程建设、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等。他指出:我们可以从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是为了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让更多人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他相信各位专家聚焦革命根据地社会各方面的变迁,深度解读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政策,必将极大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他真挚希望与会专家在研讨过程中留下真知灼见,继续关注和支持黄山学院的发展。
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春安主持。刘春安对各位专家的参会表达了感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建设情况并对会议议程进行了说明。
随后,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金铮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景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何家伟教授分别致辞。李金铮教授指出:革命根据地研究大有可为,华中根据地、新四军历史大有可为。革命根据地由弱到强,从而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革命根据地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加强对革命根据地的学术研究。李教授认为革命根据地史的学术性及研究的创新性应该备受重视,通过严肃认真的学术成果来服务于现实,是推动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有效路径。相对于八路军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研究来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李金铮教授还认为华北根据地与华中根据地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应该加强对这两大根据地内在联系的研究。
曹景文教授提出要深挖史料、拓展研究范围,注重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要挖掘革命史的当代价值,服务于思政课教学。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各地的研究力量要加强合作,变分散为集中。何家伟教授提出:革命根据地是目前学术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版块,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符合学术性党史的发展趋势。
上午和下午一共进行了5场讨论。上午第一场专家们就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盐业问题、华北根据地的劳武结合与战时生产、淮北苏皖边区的征粮工作、陕甘宁边区的统一累进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农村副业生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上午第二场学者们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地形改造与社会动员、鄂豫边区游击根据地的发展路径、新四军卫生人员的补充与训练、抗战时期中共主力部队的军事技术训练、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公安保卫工作、新四军参谋地位确立的制度考察等史实进行了研讨。
下午开展了三场讨论。第一场主要是关于根据地经济政策的讨论。专家们就新四军药品供给的困境与纾解、1943年太行根据地荒政、中共在淮北根据地的粮食征收、新四军的粮款筹集、新四军的被服自给等论题进行了交流。第二场主要是有关日常生活的研究,在这组讨论中,大家就山西牺盟会县长梁雷的抗战生涯、中共士兵的“革命伙伴式爱情”、《才溪乡调查》中的法治精神、晋绥根据地矿业工人生活状况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下午最后一场,学者们对陈毅的革命抒情、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新四军的形象维护、苏皖解放区的反逃亡斗争、江苏革命根据地合作社的整理与改造、从伟大建党精神视角看黄山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整天的交流研讨安排紧凑,会场氛围热烈,专家们就各自的研究选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汪效驷教授、侯竹青教授、及党史研究的青年学者李军全、叶铭、贺文乐、苏舟等人对参会论文进行了评议。
闭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芳正主持,吴云峰教授作会议总结,科研处张俊副处长宣布大会闭幕。主办方希望会后与各位参会专家学者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革命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云峰,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春安)